【www.xtoonpix.com--党团工作】

  有些风景,如果你不站在高处,你永远体会不到它的魅力;有些路,如果你不去起程,你永远不知道它是多么的美丽。下面由小编与大家分享激励工作励志文章3篇,希望你们喜欢!欢迎阅读!

  励志文章1:迷茫时,培养这3种思维方式让自己增值

  《后会无期》里有句经典台词:“听过很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道理永远简单,真正行动起来却永远那么难。你知道熬夜对身体不好,却依旧每晚刷手机直到凌晨仍不肯睡去。

  你知道运动能使人保持精力充沛,却还是下了班就想回家瘫在床上。你知道满足于现状永远不可能在职场上有新的发展,却还是庸庸碌碌不肯改变。你不甘平庸,却又迷茫焦虑,不知该怎样才能做到知行合一,实现逆袭。

  《知道做到》告诉你:其实,你知道了那么多道理,却无法学以致用的原因是,你没有培养这3种思维方式。

  你和别人的差距,不在于智商、能力或者勤奋的程度,正是在于思维方式。

  1、拒绝信息超载

  有段时间,我经常能在朋友圈看到大学同学L君转的网络课程报名帖。

  点开一看,发现各种99元、199元的网络在线学习课程,主题有理财、写作、时间管理、品牌营销......

  我问他:“这么多课程,你都报名参加了?”

  他说:“对呀,你不觉得很划算吗?不到200元就能参加这么多名师大咖的课堂,让自己多掌握几项技能,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

  我十分钦佩他对学习的热爱,便接着问他:“那你现在肯定收获颇丰吧?我也挺想报名写作课的,能给我讲讲那个课程都上了些什么吗?”

  他隔了半晌,发来一个“尴尬”的表情:“其实,我光报了名,还没开始学呢。最近挺忙的,那些课都还没来得及听,积攒了有不少了。”

  原来,他虽然报名了那么多课程,却并没有实际投入学习中。

  这个时代,人们能够接收到的信息太多了。我们可以非常容易地去参加一堂网络课程、听一本新书、收藏几十篇感觉对自己有用的文章,知识来得轻而易举,但却不会实际改变我们的行动。

  因为获取新知识要比应用已有的知识有趣得多,所以我们总是在焦虑地、源源不断地渴望吸收新的知识。

  读书、报名网络课程并没有什么不对,这些都是最基本的学习工具,我们需要它们。

  可如果我们总是在接触新的知识,却没有停下来去整合它们,并将其付诸实践,那就会成为问题。

  韦伯斯特词典的发明人丹尼尔曾经说过,他宁愿彻底读透几本好书,也不愿进行大量泛泛的阅读。

  通过间歇性重复彻底读透少量资料对你所产生的影响,要超过泛读20本书所产生的影响。

  我们首先必须确定自己需要学什么,然后才能更有效率地去学这些东西。

  我们必须完全沉浸其中,慢慢地咀嚼、消化,直到将其彻底吸收,变成自己的一部分。

  不断接触新信息,报名参加很多的课程,或者只读一遍书,这些都只会让你养成迅速遗忘的习惯。

  而要想真正了解一个领域,你必须透彻地吸收一些重要信息,而不是盲目地接触大量信息。

  2、绿灯思维

  我和我闺蜜说话的时候总觉得很累,因为不论我说什么,她的第一反应永远是反驳我的观点。

  比如我跟她聊起最近上映的一部电影,我说这部电影的剧情还不错、演员们的演技也可圈可点、视觉效果也还可以,看得挺过瘾。

  她立马瞪大了双眼看着我:不是吧?这种烂片你也看?然后立马列举了一大堆理由来证明这部片有多烂。

  我有些尴尬,以为真的是我的品味水准出了问题。上豆瓣一查,发现分数7点几,也不算太低。

  其实,这也是许多人身上经常会出现的情况。

  人都有习惯性防卫的特点。当别人表达了与我们自己完全相反的观点时,我们的第一反应不是思考对方观点的合理性,而是立马进行反驳。

  同理,当我们读一篇文章、听一段音频或参加一场辩论时,我们通常都会抱着一种焦虑、先入为主或者坚持固有思维的态度去判断自己所接收到的信息,也就是会消极过滤。

  所以,就算我们看一篇文章,听一堂课,以为自己真的看懂了或听懂了,实际上最终只有10%的信息能够进入我们的潜意识。

  如果我们一直处于这种消极过滤的状态而不自知,恐怕学习再多的新观点和新知识都是无用的。

  因为消极过滤的思维会让我们只能学到或利用自己接触到的一小部分信息,只能发挥自己的一小部分潜力,过早地拒绝大部分有用的信息。

  而怎样才能解除这种消极过滤的状态呢?

  肯·布兰佳提出了解决方案:绿灯思维。

  所谓的绿灯思维便是,对自己接触到的新信息,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不要带有任何偏见或先入为主。

  只要一有人提出任何想法或建议,你就要开始思考:为什么这个想法或建议是可行的。

  一旦学会用绿灯思维去倾听,你就会把你所听到的内容跟自己接触过的其他知识联系起来,积极、开放的心态会引发我们的创造力和应变力,最大限度地激发我们的灵感。

  切勿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培养绿灯思维,才能最大限度地接收新的知识,获得成长。

  3、跟进复习

  学生时代有过很多次这样的体验:

  每次为了期末考试而临时抱佛脚,重新翻开书和课堂笔记的时候,感觉不是在复习,而是在预习一样。

  明明课也听过了,书上的内容却大部分都陌生得像第一次接触。

  其实,如果我能够在每天下课后及时跟进复习一下课堂笔记,而不是全部拖到期末考前再复习,想必不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这也就是我们之所以没能学以致用的第三个原因。

  成功人士总是非常渴望学习,并且会在学习后制定一份相应的跟进计划。

  而另一部分人,在接触了新事物之后,没有及时跟进复习,因此很快就会恢复自己原来的认知水平。

  真正有用的,不是收藏几个G容量的学习资料、快速阅读几十篇的知乎文章、报名几十种的网络课程,而是在学习到一个新的知识后,马上开始练习。

  越快实际应用一种新学会的技巧,你就越容易掌握它。

  学习不只是一段在脑子里完成的过程,只有当你真正将自己学会的东西变成实际行动时,你才是在真正地学习。

  你不能只是偶尔将自己的知识应用到行动中。要想让自己获得真正的进步,我们必须培养起这种及时跟进复习的思维。

  我们常常觉得很无奈:听到越多道理,就越迷茫,依旧过不好这一生。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你会被淹没在信息的大海中?为什么你那么积极地学习,效率却总是不高?

  美团CEO王兴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

  没有培养这3种思维方式,知道再多的道理也没有用。

  迷茫时,不如培养这3种思维让自己增值。

  励志文章2:条条大路通罗马,前提是目标够清晰

  每个人的梦想各不相同,实现的途径也多种多样。条条大路通罗马,奋斗不息就有望成功。但光知道努力还不够,得明确自己的方向,并且对怎样实现目标有着清晰的规划。

  清朝顺治到康熙年间,穷孩子汤天池到芜湖一家铁匠铺做学徒。铁匠铺旁边住着一位画师。汤天池非常喜欢画画,劳作之余总爱去看画师作画。他还抽空在江边以沙滩为纸,以竹枝为笔,描绘虾蟹鱼鳖、芦苇垂柳、渔舟灯火。

  时间一久,画师开始烦了。当汤天池提出想学画时,画师猛泼冷水,说他是个没有学画资质的笨人。汤天池听后不但没有放弃,反而更加发奋练习。他还立志,要用锻铁之法来作画。

  打铁与绘画本是两个毫不相干的行业。在此之前,从来没有人以铁作画。一个没人指导的小铁匠,别说开辟一门新的艺术领域了,能不能成为专业画师都得打个大大的问号。

  汤天池一面练习绘画技巧,一面以锻铁技术尝试只做一些如蝉、螃蟹、树叶、菱角之类的小作品。通过刻苦钻研,他打造的动植物小景铁画栩栩如生,颇有神韵。小景铁画艺术已经变得比较成熟,汤天池开天辟地的尝试终于有了回报。按照常人的观点,他能走到这一步,已经是个励志的传奇故事了。但汤天池并不满足,而是继续钻研大幅山水铁画。由于苦思不得其法,汤天池登门向画师邻居请教。

  那位高傲的画师不是别人,正是明末清初的山水画大师萧云从。萧云从原本看不起这个干粗活的小铁匠。但汤天池锲而不舍的精神彻底打动了他。俩人从此成为至交,经常共同切磋绘画艺术。

  在萧云从的启发下,汤天池将“减笔皴”的绘画笔法融入锻铁工艺,成功打造出了大幅山水铁画。他的铁画融合了国画、金银器、剪纸、雕塑等艺术门类,将山石、峰峦、树皮等的纹理细节展现得极其生动,并运用黑白对比等手法营造出了画面的立体感。刚劲豪放、古朴典雅的铁画艺术,堪称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人民大会堂里的巨型绘画《迎客松》,就是以黄山千年迎客松为素材而创作的铁画。

  铁画艺术的诞生让汤天池名噪一时。但除了好友萧云从外,大多数文人墨客都认定这个穷铁匠的作品根本算不得什么高雅艺术。汤天池也不喜欢与俗儒结交。于是他的铁画光叫好不叫座。直到百年后,户部主事黄钺将汤天池的铁画带入京城,献给爱好书画的乾隆皇帝,芜湖铁画才得以广泛流传。许多铁匠也争相学习铁画艺术。于是,汤天池被后世尊为铁画艺术的开山祖师。

  如果汤天池当初放弃了学画,他可能只会成为一个默默无闻的铁匠师傅;如果汤天池当初弃铁从画,他也未必能成为众人敬仰的一代铁画名家。偏偏他从两难选择中闯出第三条路——将自己擅长的锻铁技术与所喜欢的国画艺术相结合,开辟了独具一格的铁画艺术。

  当初萧云从骂汤天池笨,是因为汤天池毫无绘画基础,不具备讨论国画艺术的资格。而汤天池为了圆自己的作画梦,在打铁之余不断学习国画技法,并不断尝试锤制小景铁画。如果没有这一点一滴的积累,他再努力也感动不了山水画名家萧云从,俩人也就不会共同研究大型山水铁画的独特技法了。

  成功之路有时很窄,你必须战胜许多困难,打败许多对手,才能登上领奖台;成功之路有时很宽,你不一定要与别人挤在同一座独木桥上。另辟蹊径,说不定反而比挤在那个看起来像“捷径”的独木桥上,更快到达目的地。当然,前提是你的目标与规划要足够清晰。

  一位10岁的奥地利乡村少年,对未来有着无限遐想。他很瘦小,却立志要成为一个世界健美冠军,一个家喻户晓的电影明星。

  这位少年不但先后完成了这两个目标,还成了美国前总统肯尼迪的女婿,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州长。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少年给自己制订了清晰可行的人生规划。

  为了变成肌肉最发达的男子汉,少年收集了大量健身杂志,并按照上面介绍的方法进行训练与饮食。

  16岁时,少年第一次参加奥地利的全国健美比赛。3年后,19岁的他在德国举办的欧洲健美锦标赛上一举夺魁,成为那一届的“欧洲先生”。

  恰在同一年,他的偶像美国健美先生雷戈帕克邀请这位奥地利小粉丝去自己的豪宅做客。少年之前多次给偶像写信表达敬仰之情,这股灼热的诚意最终打动了雷戈帕克。雷戈帕克传授了不少健身经验,让少年获得了更快的进步。此次美国之行点燃了少年的美国梦。尽管他的英语不好,也不适应美国的生活习惯,但他还是到美国南加州——当时的“健身圣地”定居。他的努力得到了美国健身界“教父”乔韦德尔的赏识。

  20岁时,少年一战成名,勇夺“环球先生”。此后他共获得了13个世界冠军头衔,几乎在当时所有世界级比赛中独占鳌头,7次成为“奥林匹克先生”。这至今仍是健身界空前绝后的纪录。

  荣誉的背后,是他付出了超乎常人的努力。据说,其他运动员都不喜欢这个奥地利小子与他们同时训练。因为大家通常每周只训练2~3天,每天2~3个小时。唯独他每周天天训练6个小时。当人们看到这位前奥林匹克先生钢铁般的肌肉时,不难想象他平时在健身房里是多么全神贯注。

  就在达到健身事业的巅峰时,他毅然奔向了第二个梦想——做电影明星。好莱坞里不乏半路出家的演员,但是像他这样的人却不多。创造不朽的成就后,再全身心投入另一个毫不相干的领域,这种人生大冒险,没几个人有魄力去做。但他勇敢地去做了,而且做得执着而聪明。他正式移民美国后不久就接到了一部电影。导演卡梅隆原本想让他演作为英雄的男主角,他看过剧本后却决定出演大反派。为了说服导演,他不断陈述自己心中的梦想。最终,卡梅隆答应了他的要求。果然,他凭借这个角色赢得了空前的好评,成为一线国际动作明星。

  他就是银幕上与现实中的硬汉代表阿诺德·施瓦辛格。从奥地利乡村少年到美国巨星,从体育界世界纪录创造者到好莱坞的“魔鬼终结者”,这条路的艰辛一目了然。但施瓦辛格硬是用清晰的规划与数倍于人的努力,把一个个人生目标都实现了。

  有的人从小立下志向,看起来努力了很久,后来却放弃了。他们找不到通往成功的路径,于是在人生的迷雾中偏离航道。他们一辈子都会咀嚼这个被封印的梦,心中默默流泪。

  而那些成功实现梦想的人,未必个个都是从小立志,也有不少是半路出家的。他们的起点低、起步晚,但依然能完成自己的心愿。因为他们有清晰的目标与规划,无论走得多远,走得多慢,都不会迷失自我。

  都说时势造英雄,能笑到最后的没几个。胜利者未必十项全能,却有如天助;失败者或许近乎完美,奈何时运不济。其实,两者的根本差异不在于玄虚的“天命”,而在于人事。胜利者跟对了人,做对了事,故而能让自己的努力产生远超对手的价值。

  励志文章3:你不安于现状,却又没有勇气重新开始

  一个好久不联系的姑娘,突然联系我。她说,想来北京,但是不知道能不能找到工作,让我给她一些建议。这个姑娘是我老家的,比我大一点,29岁了,至今单身未婚。之前在老家的某杂志社工作,后来觉得没什么前途就辞职了。她说很喜欢北京,想来看一看,只是现在已经那么大年纪了,只身一人来北京需要付出很大的决心。家里人都在催她结婚,不同意她来北京当个北漂。

  我给她的建议,当然是遵从她自己的内心。如果她很想来北京闯一闯,没有什么不可以。大不了失败了再回去,总比抱着缺憾过一辈子强。

  事实证明在北京找一份工作也并不难,只要你付出努力,找一份工作在北京存活下来,还是可以做到的。但是我明白她自身的顾虑,如果我说太多就是对她过分强求了。谁也没有办法主宰别人的人生,她的人生我也左右不了,只有她自己能负责。

  说一个正能量的例子,去年比较火的王德顺,一个79岁的老头,赤膊上阵走北京T台秀。之前看《重返二十岁》的时候,我搜过他的简历,但是我对他的详细了解,还是在我见到他之后。我读了他送给我的那本《活雕塑》,并且看了他在优酷上的讲演视频,才知道,他49岁时才选择来北京,当时,他抛弃了稳定的工作以及甚至可以解决后半生温饱问题的待遇,跟爱人只身来到北京。刚到北京时,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差点流落街头,十年坚持下来,他开始全国巡演话剧,去德国表演哑剧。现在他的境遇可想而知,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了我们,人生没有太晚的开始。

  当我看见一个快80岁的老人,活得容光焕发的时候,我想现在二十几岁的自己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

  在他做出人生艰难的、重大的那个选择的时候,他也犹疑过、踟蹰过,但最终他说服了自己,做出了选择。我们也一样,有时候面对生活,我们也可以选择,只是我们缺乏选择去做自己的那份魄力。我们害怕的与其说是太晚的开始,不如说是害怕面对未知的失败。所以,有些事情,我们只是想了想,还没有付出行动,就认输了。

  一个前同事三十五岁,因为女朋友在广州,他离开了待了八年的北京,只身去了广州。走的时候很多人问他,为什么要走,现在的工作那么好,在北京也很稳定,去了广州,不仅一切要重新开始,而且什么人际关系都没有。

  但是实际上呢,他在走之前就找到了去广州之后的工作,而且是一家国企。他向来是一个做事都很有准备的人,在没走之前就开始投简历、找工作。接到过几家不错的公司的offer,最终他选择了那家国企。很多人都怕重新再来,对一个城市依赖,对一份工作依赖,以至于永远停留在原地,不敢踏出那一步。

  据说这个同事不久就在广州买房了,他现在的生活也不比在北京的时候差。他浑身散发的气息告诉我,自信的人从来不害怕重新开始。人生有时候需要面对各种重新来过,如果你没有勇气开始,你就只能永远原地踏步。

  另一个前同事,也在公司待了八年,一直都是一个普通岗位的员工,没有加过薪,也没有升过职。很多人问他为什么不跳槽,不出去找一份更好的工作,因为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一个岗位,没有变化的工作,看起来的确没有什么意义。八年前他才二十多岁,现在一转眼他就三十多了,以前他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现在他将要面对的是结婚、买房等一些实际的问题。

  他说,已经习惯了待在这里,并且也很久没有了解这个行业的变化,早就跟不上行业的发展了,很难再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与其毫无目的地出去找工作,还不如在这个公司继续待下去。

  那家公司,听起来的确很好,名气很大,一家在美国纽交所上市的公司,在那里上班,说出去脸上有面儿。但这对他来说,其实是在自欺欺人,因为我们活着不是为了别人眼中的自己。他不敢重新开始,重新迈出那一步,他只能一直停留在那里,拿着一成不变的工资,过一成不变的生活。三十多岁害怕一无所有,没有勇气重新来过。事实上这不过是你整个人生的一个小小的开始,因为三十岁,只是人生的三分之一,你后面还有五六十年要过。

  同属一家公司的两个人,会有这么大区别的选择,不禁让我诧异。前面去广州的同事比后面这个同事还要大几岁,这种对比真的很讽刺。

  我的爸爸如今也五十多岁了,写了一辈子的诗,一辈子想出一本诗集,至今都没出成过。但是,他一直没有放弃过,一直在坚持写诗,甚至在我的建议下,他开始玩豆瓣,在上面发一些短的故事和诗歌。我觉得人只要对一件事情充满热情,就没有什么太晚的开始。因为他对诗的热爱,对他本身的自信,他愿意从头开始。他刚学会用电脑,还不熟练,打字也很吃力,但是他一直在坚持更新豆瓣。这件事最终意义有多大,能给他带来什么,我不知道。但是起码他不觉得自己年纪一大把了还要去学习和改变,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如果你想去做什么,就赶紧去做,不要觉得为时已晚。如果你想学一门语言,哪怕你不再是学生也没什么关系;如果你想学音乐,哪怕你不再年轻也没什么关系。是的,也许你现在不年轻了,但是你以后会更老,而且有那么多人在前面前赴后继,你没有什么好害怕的。

  人生无时无刻不在重新开始,就像明天醒来又是新的一天一样,请你做好准备,迎接每一次重新来过的机会。

本文来源:http://www.xtoonpix.com/gongzuofanwen/84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