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xtoonpix.com--英语阅读】

  行路不仅仅在于快慢,还在于是否能够持续;前进不仅仅在于速度,更在于能否保持正确方向。下面由小编与大家分享大学生青年正能量励志文章,希望你们喜欢!欢迎阅读!

  励志文章1:总有一个舞台等待你的才华

  闫妮18岁考上了一所财经学院。大学毕业后,和许多同班同学一样,按照家人的要求,她找了份专业对口的会计工作。可是,她对枯燥的数字根本提不起兴趣,整天迷迷糊糊,朝着外面的天空发呆,就想着辞掉这份工作。母亲劝她:“女孩子,做个会计挺好的,不脏,不累,不重。”她对着母亲淡淡地一笑,毅然辞掉了这份来之不易的会计工作。

  辞职后,呆在家里的闫妮发现自己迷上了表演,常常为电影中演员的出色表演如痴如醉,拍手叫绝。她发现模仿表演的时候,自己再也不迷糊。她知道,这是自己真正要走的路。经过刻苦训练,她考上了兰州军区战斗歌舞团,然后到解放军艺术学院学习表演,毕业后分到空政话剧团,成为一名专业演员。天道酬勤,12年后,她凭借在《武林外传》中成功饰演风情万种的佟湘玉而一举成名。2009年一部火爆大江南北的《北风那个吹》,一个惟一被载入中国电视剧历史年鉴的女性角色―牛鲜花,它让闫妮横扫了两年之内六大电视剧盛典最高奖项,问鼎了中国电视剧含金量最高的飞天奖和金鹰奖,实现了“视后”大满贯。2011年贺岁档闫妮主演的电影《武林外传》《最强喜事》均取得了过亿元的票房佳绩。

  总有一个舞台等待你的才华

  现实中的闫妮和剧中精明算计的佟湘玉相差甚远。和她合作过的一个明星直言不讳:“人家丢三落四,闫妮是丢五落八。”闫妮微笑着说,母亲现在还会给她打电话念叨,“幸好你没干会计,要是让你管钱,人家肯定得把你法办了。”

  还有一个女孩,与闫妮的人生一样。她是柴静,17岁那年考上长沙铁道学院会计专业。为什么要学这个专业呢?母亲说祖上开过票号,再说山西人天生会算账。但她觉得自己并不适合做会计,无法成为那种中规中矩的会计。别的女孩子的课本永远是干净整洁,重要的知识点下永远有用尺子打着的红线,可是她的课本,永远是卷着边的。她是班里最沉默、最灰色、最普通的孩子,不爱张扬,学习成绩在班里从来没有进过前十名。

  大学毕业后,柴静的工作已经分配好了,是一份稳定的会计工作。然而当时的她,并不想选择这条路。平时听话的她不顾妈妈的劝阻,听从内心的声音,去了湖南文艺广播电台,做一档名叫《夜色温柔》的晚间谈话节目。“关键不是别人给我做什么,而是我要做什么,然后就是寻找一个空间去做。”从她瘦弱的身上,我们能感受到一种拼搏之美。三年后,她北上,寻找更大的舞台,到了央视《新闻调查》节目做记者。

  总有一个舞台等待你的才华

  跋山涉水,她却乐此不疲,辛苦并快乐着。“我应该是历史上最糟糕的会计之一。”,已经成为央视知名主持人的柴静给自己这样一个评价。 2010年11月5日,主持访谈节目《面对面》的柴静当选央视年度“十佳主持人”。当热烈包围世界,柴静以冷静的姿态飞渡。内心有海量,她亦是一片海。心怀有梦,俯身为蓝,总向着最蓝的那片海域飞翔。

  闫妮,也许不是一名好会计,却成为一名优秀的影视演员;柴静,也许做会计真的会糟糕,却成为一名目光犀利的新闻女侠。

  人生都是在不停变换着,有许多人终其一生在一条道路上奔走,但他们没有想过,这条道路适合不适合他们。而有些人,能够把握自己的优势,让自己走在属于自己的道路上。那么,该如何选择自己的道路呢?木桶理论说:一只桶能盛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根木板。没错,但我们毕竟不是死板的木桶,而是变通的有思想的抉择者。陈景润教不好中学数学,却能证明出哥德巴赫猜想;沈从文在西南联大课堂上说得结结巴巴,却写得风生水起,成为文坛大家。对闫妮,会计是短板,表演是长板;对柴静,会计是短板,新闻是长板。

  成功者大多都不是“略懂”的平均主义者,而是独树一帜、独当一面的“精深”专家。一个人能登多高、能走多远,最终还是决定于自己最擅长、最精通的专业能力。人生就是这样,总有适合你的一份工作,总有展现你才华的舞台。关键是你要学会变换,敢于变换,才能活出最精彩的自己。

  励志文章2:对梦想的态度,也藏着你对人生的态度

  -1-

  “生活越真实,梦想便会显得越奢侈。”

  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是在罗振宇的一场演讲之中,初读时索然无味,细品之后便越觉此语精准深刻。

  这是一个被心灵鸡汤和碎片化的知识所裹挟飞奔的时代,疲惫的眼球不断被新的动态、事物、新闻所吸引,手指不断地点着屏幕向下滑,心中总有一种莫名的期待:下一页是什么,下一刻是什么,甚至下一秒是什么。

  梦想有时其实是一个很虚伪的词汇,在碰触到现实冰冷的墙壁时,便会瞬间失去之前色彩斑斓的诱惑而变得苍白无力。

  如果简单的把梦想定义为一种对于时间和空间选择的能力,那么其实很多人都是来不及“做梦”的。

  想象一下,如果明天之前上级要求所有的表格和文案就要上交,而你还没有时间整理;如果一天从早上6点忙到晚上12点还要随时准备应对任何一种突如其来的情况;如果你每天都在做着同样的工作,过着一眼便看到头的日子;如果你明天就考人生中很重要的一场考试,而心里明白关于考试的一切还远远没有准备好;如果孩子明天开学,而一大笔学费却还仍旧没有着落……

  很多人都无法过着一杯清茶,几页薄卷,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观天际云卷云舒的生活,在这之上似乎总是压着几分迫于生存的压力,卷起阵阵烟尘里的苦楚与幸酸。

  大学的时候,特别喜欢许巍的歌,“曾梦想仗剑走天涯,看一看世界的繁华……”,那个时候远方于我而言不仅是一种渴望,更是一种深藏心底的梦想,带着几分似乎仅有自己懂得的神圣味道。

  当然,俗世万千,自然会有勇敢的人,也永远不乏第一个吃螃蟹的勇士。

  一封简单粗暴、寥寥片语的辞职信,带着几分潇洒的豪言壮语,背着角落里早已落上几许灰尘的旅行包,一腔孤勇地去追求自己的诗和远方,或许还带着几分下顿饭毫无着落的恐慌,但在远方一声又一声深情地呼唤之下,也就顾不得那么多了。

  然而,到了之后呢?

  拍几张照片,发个朋友圈定位,拿各种修图软件美化过的毫无瑕疵的精致表情,你一遍又一遍地看着远处的湖光山色,心中会忽然涌起一股淡淡的惆怅,那是一种甚至无法阻止和抑制的情绪,一切开始变得索然无味。

  这份惆怅也许和一千年前都并无任何不同,和那些散落在千古风流中的万千诗篇中的那份惆怅似乎在享受着同一个时空中的味道。

  值得吗?

  这个时候你开始怀疑远方只是一个身穿着梦想华服的骗子,它欺骗着你离开,欺骗着你逃离,欺骗着你放弃现有的一切,欺骗着你在虚无缥缈之中迷失……

  但是很多人却忘了一个最根本的结果:你还是来了。

  如果没有那次说走就走的冲动,如果没有那份毅然割断后路的决绝,如果没有那点仅存的还能燃烧起火焰的热血,那个地方,你或许永远都不会去。

  那个关于旅行的梦,或许也就真的搁浅了。

  很多人都执着于拼命地揭露掩盖在梦想之上的那层虚伪与欺骗,却往往忽略了那份到达彼岸的真实与快乐。

  -2-

  “人活着如果没有梦想,那和咸鱼有什么区别!”

  电影《少林足球》里的这句台词流传甚广,路人皆知。

  周星驰饰演的金刚腿五师兄为了组建一支球队,苦口婆心地劝说自己的几个师兄加入自己,然而却得到了一个又一个的拒绝。

  大师兄一边洗碗一边没好气地说:“要不你先请我吃顿饭?臭小子,下顿饭都没着落,还学人家谈梦想!”

  二师兄说:“醒醒吧年轻人,做人还是要脚踏实地”。

  三师兄说:“让一让,让一让,我分分钟好几千万,没空和你谈梦想”,然后骑着自己的破烂自行车扬长而去。

  当时看的时候,哑然失笑之余不禁替他们悲哀,去拼啊,去闯啊,为什么不为梦想拼一把!?

  但后来,我却为自己的肤浅而哑然失笑,一个没经历过生活的毛头小子又有什么权利去责问那些早已在滚滚红尘之中懂得了真实的成年人呢?

  或许我今天不洗碗,孩子明天上课就没有生活费;或许我今天只顾自己一时之“爽”,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家庭就会陷入一次不小的“危机”;或许我可以抛开一切去追求自己的诗和远方,但最终仍会被那份期待和依赖的目光折磨的返回曾经背离的生活……

  一边挣扎,一边幸福,成年人的世界,责任往往要比那些梦幻般的“自由”显得更为珍贵。

  周国平曾说:人间碌碌,未曾值得;人间碌碌,素来值得。

  前半句像极了我们的青春年少,总觉一切都无所谓,带着一腔冲动,一股热血,打着“梦想”的旗号一往无前,历经着世事。

  后来,我们开始慢慢稳定下来,成家立业,结婚生子,责任和担当开始渐渐将我们笼罩,就像一张巨大的蜘蛛网,有时可能也会感到厌倦,但却像极了那句话,痛并快乐着。

  我们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少年,来说变成一个奋发进取抑或消极颓废的青年,然后眼看着一天天步入中年,生活一天天变得琐碎不安,繁忙无力,甚至连一点点属于自己的时间都被工作压榨掉,梦想开始渐行渐远,直到不再提起。

  筷子兄弟的《老男孩》火起来的时候,我还在读高中,里面的那句歌词却一直回想在我的脑海中,像一支警笛,不断地提醒着我不要放弃梦想,“当初的梦想实现了吗?事到如今只好祭奠吗?任岁月风干理想再也找不回真的我……”

  可怕的也许不是我们在平庸琐碎的生活里忘记了做梦,而是我们永远都不再提起,彻底熄灭了心中的那把热火。

  -3-

  很多人都以为他们亲手放弃了自己的梦想,然而这却是一个悖论。

  美国一位著名的哲学家曾说,你只要还活着便无法打败死亡。

  同样的逻辑,梦想也不是被丢掉的,而是在日复一日的琐碎之中慢慢磨没的。

  丢掉意味着得到,而磨灭却意味着依然身在此岸。

  大学的时候,我有一个非常要好的朋友,考研三年,一直到他终于放弃了。

  第一次考研的时候,他和我们所有人一样,每天就像打了鸡血一般地疯狂学习,努力地背单词,起早贪黑地背专业课,一个暑假都没有回家,酷暑难耐,我们就那样傻子一般的坚持着。

  考研成绩出来的时候,他还在做着属于自己的梦,但是很可惜,英语只差了一分。

  第二次考研的时候,怀着那份不甘与执着,他要比第一次还努力,可结果依旧不如人意。

  那个时候我们都已经度过了自己的研一时光,他给我发微信说自己不打算考了,年龄、成本、家庭,所有的一切都变得太过于沉重了。

  我没有说话,因为我知道熄灭一个人的梦想有多么容易,特别是在一个人失败的时候。

  后来,他决定考第三次。他说,那是他的梦想,那是他曾经最渴望的东西,但结果依然是失败。

  毕业三年,他早已在县城里成家立业,而考研这件事也许早就淡化在柴米油盐之中了。

  后来我们聊微信说这事,他说的最多的便是:不能再考了,再缓缓吧,家庭、孩子、车贷房贷……

  我不知道他还会不会继续考,但是我想那些无数的琐碎估计也足够他应付了吧!

  当一切都归于沉寂时,我还是想说一声,那些曾经让你起鸡皮疙瘩,让你热血沸腾的东西,以及淡化在岁月里的那份热爱,千万别轻易就被岁月磨掉。

  -4-

  总有人仰头抱怨,却也总有人埋首前行。

  7月22日,云南的考生崔庆涛收到了北大的录取通知书,那个时候他还在工地搬砖,两只手上的泥还没有干掉。

  他每天都要工作将近12个小时,对于很多人来说,在如此繁重的体力劳动,在坚硬呛人的水泥和转头之间,还谈什么梦想呢?

  可如果梦想仅仅意味着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事情,那也显得太过于单薄和无力了。

  这个时代已经见惯了各种各样鸡汤的文字与漫天飞舞的物质,可是无论如何却也远远不如这样真实而不加丝毫修饰的例子更为振奋人心,也更为真实。

  他比很多人都没有资格做着北大的梦,但是他却比很多人都走的更远,在物质贫乏和远方梦想之间,他就像一株执着的野草,野蛮生长,却又充满希望。

  梦想依旧是一个虚伪的词语,它拥有着吸引你奋不顾身的魅力,却又带着某种可望而不可及的光环。柴米油盐酱醋茶,每天八小时甚至更长的工作时间,无数的家庭琐事,这些构成了很多人的生活。

  就像美国诗人艾略特曾说:我们或许并不是带着梦想生活,而是因为生活,才不去熄灭梦想之光。

  愿你我皆能,身处俗世,却头顶梦想,既能像成年人一般生活,也能像孩子那般单纯执着。

  如果我们有一天真的不再为任何事情而感到“激动”,感到“新奇”,感到心有所求,或许我们真的需要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当初的梦想,还在吗?

  直面自己和人生的时候,一个人才会变得真实和勇敢。

  关于梦想的答案,或许也藏着你对人生的态度。

  励志文章3:大学4年,自我教育的逐梦之旅

  每年九月,带着对未来美好憧憬的大一新生,都会跨入梦想中的象牙塔。或许,你们第一次离开父母,第一次独立生活,第一次支配自由……不过,也不要忘记:这四年,可能是你们踏上工作岗位前可以“肆意挥霍”的最后四年。因此,如何充分享受这四年,精彩规划这四年,是摆在你们面前的一道问答题。我给它的答案就是“我的四年我作主!”

  学习:不仅仅是那两个星期

  也许,你会认为大学里的老师平日只会照本宣科,作为学生也都疲于应付,因而平日听课与否都无大碍,只要考试及格即可。有同学竟总结出应付门道:一个学期满打满算四个月,真正留给考试的就集中在最后的两个星期。所以,做两个星期的“拼命三郎”,划划重点,背背笔记,攒攒论文也就大功告成了。其他三个多月的时间,都是学习之外的“欢乐假期”。其实,这是个巨大的误区。

  大学四年,毕竟是接受正规系统教育的四年,所以还是要以学习为主。有同学可能抱怨:“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大学的专业并不是自己的最爱,没有兴趣哪来投入?而我要说,我们在“选我所爱”的同时,也要学会“爱我所选”。能按照兴趣选择专业是幸运的,但并不代表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就愤懑懈怠,以致于肆意挥霍大学光阴。要知道,兴趣是可以逐渐培养起来的。

  至于如何学习,很多同学都走入一个消极的误区:他们疲于应付老师,学得被动、教条、无奈。实际上,学习是自己的事,我们应该变被动为主动,学得积极、灵活、放松。其实,《礼记。中庸》已经给了我们答案:“博学之,审问之,慎问之,明辨之,笃行之。”也就是要广博地学习,详细地询问,谨慎地思考,清晰地分辨,切实地履行。当然,除此之外,多数大学生还忽略了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预习。

  在大学里,每堂课的信息量都是超大的,涵盖课本上十几页甚至几十页的内容。如果在课前做好预习,就可以更好地消化吸收课堂的精髓。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对所学专业的兴趣,还能提出具体的问题跟老师请教。要知道,大学里的老师愿意聆听,愿意给大家启发,与你们探讨。能把学生教到不断提出新问题才是老师最大的成功和欣慰。

  英语:任何专业的必修课

  无论你大学读的是什么专业,无论毕业后你选择就业还是出国留学,英语作为交流的工具都是一门必不可少的技能。对于广大中国学生而言,听、说能力普遍弱于读、写能力。要克服这个问题,我建议将input和output结合起来,也就是把“输入”和“输出”相结合。

  “输入”指平日注意积累语言素材,多看原版电影,多听英文广播,有意识地给自己营造出一种国外的语言环境,强迫自己用耳朵接受英语。这样就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培养语感,纠正发音,以至厚积薄发。“输出”是指大胆开口讲英文,养成勤做presentation的习惯,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还需要注意的是,在“输入”的时候要有身临其境的融入感。比如,在学习这些视频时,要时刻把握在“看”中“听”,在“听”中“说”,在“说”中“学”的原则。因为只有如此,听说能力才可以相辅相成,全面升级。

  亲情、友情和爱情都不能少

  跨入大学,很多同学都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父母和儿时的玩伴,此刻也更能体会到亲情的可贵。建议大家常跟父母打个电话,报个平安,汇报下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分享下校园里的趣事和见闻,亲情在此时会变得更浓、更醇。

  同时,大学意味着集体生活的开始,而集体意味着我们可以获得更多的友情。爱迪生说过:“友谊能增进快乐,减轻痛苦,因为它能倍增我们的喜悦,分担我们的烦忧。”大学生活若是没了友情,就好似缺乏了人生路的倾听者,势必会变得孤独而乏味。试想,从大一的青涩和懵懂到大四的成熟和稳重是个怎样的蜕变过程,你身边的同学无疑是你成长的见证者和相随者。可以说在大学结下的同学情谊弥足珍贵,甚至可以贯穿人的一生。

  当然,要获得真正的友情也并不容易,你要学会随和、谦虚和包容。古人说得好:“人道恶盈而好谦。”朋友相处,一定要态度谦和。缩小自己的同时,努力发现和欣赏他人的优点,才会让你更具魅力和吸引力。

  至于爱情,人们总说那是校园里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甚至还有人笃信没有恋爱过的大学不算完整的大学。对于大学生而言,恋爱并不算“必修课”,而是“选修课”,因此爱情要随缘。

  其实,恋爱是一门高深的学问。足够的自我认知是恋爱的前提。只有了解自己是谁,自己想要什么,你才知道想要找什么样的人,才能懂得去追求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在恋爱中,我们收获的不仅仅是恋爱本身所带来的幸福和愉悦,更重要的是能在恋爱中学到怎样与人和谐相处,如何珍惜彼此的感情,学会体恤和关心对方,而不再是以自我为中心。一段恋爱无论好与坏,都能使一个人逐渐成熟。

  亲情、友情和爱情都是一种责任,每个人在大学的四年里都应该用心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只有用心负责才能修得正果,而用心负责的态度更应该成为每一个人的人生准则。

  自我教育:大学四年的真正目的

  爱因斯坦曾经对教育下过这样的定义: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在大学“放羊式”的四年时光里,除了学好专业课,我们还应该把多数时间投入到各种兴趣爱好中去,从而实现对自我全方位的再教育,而这种再教育也许是大学四年教育的真正目的。

  自我教育可以是知识累加,可以是情操陶冶,也可以是人格完善。为了达到这些目的,我们可以泡在图书馆博览群书,可以参与社团将兴趣升华至技能,可以积极做慈善,学会给予、收获恬静;或者到各种公司机构打工实习,提高与人沟通的交际能力;又或者参加各种比赛,练就自己的胆识。当然,也不要忘记天天锻炼以强健自己的体魄,毕竟健康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本钱。总之,我们在大学四年的目的就是发掘出自己的潜力和闪光点。正如哈佛大学tal ben-shahar教授所说:你的潜力埋藏在你的心灵深处,当你找到它时,它将光芒万丈。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自我教育的方式之一--网络,其作为一种快捷灵活的知识获取手段已经潜移默化地融入到我们生活的多个层面。我们可以在网络上查阅资料,通晓天下;也可以建立自己的社交网络,比如微博、人人网、开心网,认识更多的朋友。总之,网络让我们的世界变小了,也更亲近了。惟一要警惕的是:凡事皆有两面性,网络也是把“双刃剑”。大学生活给了我们很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这时需要学会的是如何管理时间,而非虚度光阴。千万不要过度沉溺网络,尤其是网游。有句话算是老生常谈:玩物丧志!

  所谓梦想,不是你睡觉时想到了什么,而是想到什么令你激动得无法入眠。大学四年就是个追梦的过程,确定了目标,便风雨兼程吧。

  每年九月,带着对未来美好憧憬的大一新生,都会跨入梦想中的象牙塔。或许,你们第一次离开父母,第一次独立生活,第一次支配自由……不过,也不要忘记:这四年,可能是你们踏上工作岗位前可以“肆意挥霍”的最后四年。因此,如何充分享受这四年,精彩规划这四年,是摆在你们面前的一道问答题。我给它的答案就是“我的四年我作主!”

本文来源:http://www.xtoonpix.com/yingyuziliao/92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