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xtoonpix.com--小学】

民族团结是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各民族内部的团结,中国共产党处理民族关系问题的一项准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生民族团结小故事【五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一】小学生民族团结小故事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各族人民担负着守卫边疆、巩固边防、维护祖国统一的神圣历史使命。因此新疆的十三个民族必须团结在一起,实现共同发展。

  我们的学校-----喀什卫生学校,也有多民族的学生,他(她)们是:维吾尔族、汉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克尔柯孜族。我们在学校里面总是热热闹闹的,同学们互相关心、互相照顾,有好吃的同学们一起吃,有好玩的同学们一起玩,有困难的话,无论是维吾尔族还是汉族,大家一起来帮忙。

  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各民族相互离不开。这句话老师从小教导我们,让我一直铭记于心。在我们的生活中,民族团结之花处处都在开放。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这句话正点明了我们五十六个民族只有心相连、手相牵,才会融为一个真正的大家庭。

  例如:我们学校民族同学较多,汉语基础较为薄弱,经常把汉语倒过来说;在学习中经常遇到不懂的题和语文书中的词句;在作业中常常出现不理解的题目要求;还有许多文不对题、词不达意的情况。这时候我们的汉族同学可帮了大忙。各种习题,汉族同学都会热心给民族同学解答,让我们能渐渐熟悉汉语、理解汉语;让我们能准确流利的使用汉语,提高学习成绩。

  有些对音乐和舞蹈感兴趣的汉族同学也会向我们学习:比如冬不拉弹唱、维吾尔民族舞蹈,还有其他乐器和舞蹈。这些音乐和舞蹈都蕴含着我们浓郁的民族特色。互相学习让我们增长了知识,共同学习生活让同学们组成了一个大家庭。

  我们不会忘记,为了挽救尿毒症晚期的维吾尔族学生毛兰江,23岁的王燕哪姐姐,把自己的一颗肾无偿捐赠给了素不相识的维吾尔族弟弟;也不会忘记论天山深处偏僻的库车县栏杆村维吾尔族老人卡迪尔用40年的时间写下了1000多篇日记,记载了解放军与当地村民拥军爱民的故事。这位老人说:“我的眼睛不行了,但要把写日记的任务也给儿子,这日记不会停,一定会一代代写下去。

  手拉手、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这不是一句口号。维护民族团结是刻不容缓的,是要真正落实到行动中去的。让我们每个人从身边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不做,不信谣不传谣,不参与任何违法犯罪活动。滴水可以汇成江河,众人拾柴火焰高。

  团结就引领着幸福,这不是什么高深的理论,而是一个生活常识。团结和未来的幸福相连,这个未来既是我们的未来有时我们后世的未来。

【篇二】小学生民族团结小故事

  全国56个民族在1949年一起手拉手、心连心同唱对祖的祝福。“56个民族,56枝花,56个兄弟姐妹是一家。”当这曲宋祖英的歌再次萦绕耳畔时,我们不得不会想起前两年在电影院看过的电影《真爱》。这是发生的新疆我们身边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69岁的新疆奇台维吾尔族老人阿尼帕养育了19个不同民族的孩子,全家共由6个民族组成。

  这段感人的故事要追溯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当时23岁的阿尼帕年轻漂亮,与丈夫养育着自己的2个孩子,加上因父母去世一起生活的3个妹妹,一家7口人过着虽清淡却很幸福的生活。

  1963年,她们的哈萨克族邻居相继去世,撇下了三个半大孩子。看着这三个没了爹娘的孩子,阿尼帕把他们接到自己家里。

  1977年,阿尼帕又收养了王淑珍兄妹4个汉族孤儿。在王淑珍被收养的几个月后,她的继父又一病不起,看到几个衣不遮体的孩子蜷缩在一张破旧的毡子上,阿尼帕的心都快碎了,她默默地把王淑珍的哥哥和两个妹妹带回了家。1989年,王淑珍的继父因病去逝,留下了3个孩子,阿尼帕又将这3个回族孤儿接到家里。

  至此,阿尼帕共收养了10个孤儿,加上自己生育的9个孩子,一大家子20多口人,在那个年代,要一天天地过日子,谈何容易。

  阿尼帕几乎把所有时间、所有的心思、所有的爱心都用来照料这一大群孩子,做一锅饭一个人分不了一碗,锅就见底了。他们哪里知道,阿尼帕从来都是只吃半饱就行了。

  就是在那样的年月里,性格开朗、乐观的阿尼帕,没有被生活的重担压跨,始终对生活充满着信心,她相信,孩子们终会长大成人,日子会逐渐好起来的。

  阿尼帕亲生的子女有9个,其他10个是收养的孤儿。但她始终说:“我家19个孩子,个个都是亲生的。”爱,多一点付出,就会得到更多更大的满足,也会让爱得到升华,因为,爱加上爱是更多的爱。在这家朴素的屋子里,每天都上演着一幕幕人间温情剧,感动着每一个人。民族不同,心相通,你帮我,我帮你,世界会更美!

【篇三】小学生民族团结小故事

  69岁的新疆奇台县维吾尔族老人阿xx·阿力马洪和丈夫阿xx(去世)共养育了19个不同民族的孩子,其中10个孩子是他们收养的汉、回、维、哈4个民族的孤儿,加上塔塔尔族、乌孜别克族的女婿、儿媳,全家共由6个民族组成。阿xx夫妇以博大的慈母之心,创造了人间至真至纯的旷世奇爱。20xx年2月28日,阿xx获得新疆首届十大杰出母亲称号。

  泉水最清,母爱最真——哈萨克谚语

  这段感人的故事要追溯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当时23岁的阿xx年轻漂亮,与丈夫阿xx养育着自己的2个孩子,加上因父母去世一起生活的3个妹妹,一家7口人过着虽清淡却很幸福的生活。

  1963年,她们的哈萨克族邻居牙和甫夫妇相继去世,撇下了三个半大孩子。看着这三个没了爹娘的孩子,阿xx想把他们接到自己家里。在那个连续三年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年代,家家都是节衣缩食,全家人的生活仅靠丈夫阿xx每月47元的工资,十几岁的孩子正是“半大小子吃穷老子”的年龄,这多一张嘴就是多一份生活的艰难呀。然而,生性善良的阿xx深知孩子失去父母的辛酸和孤单,没有利益的驱使,没有豪言壮语,只是一种人性最本能的选择:“总不能眼睁睁的看着这3个娃娃饿死??”

  一句再简朴不过却掷地有声的话语,让阿xx的一生与人间大爱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也注定了她一生的劳苦艰辛。

  时隔14年后的1977年,阿xx又收养了王xx兄妹4个汉族孤儿。在回忆起被领回阿xx家第一天的情景时,已是中年的王xx每每总是泪流满面,泣不成声。

  那是特别寒冷的一个冬日,11岁的王xx兄妹四人在父亲去世后,随母亲改嫁到了回族金学军家,不久,母亲又撒手人寰,兄妹几个便流浪街头。阿xx的妹妹在天寒地冻的医院门口发现了冻饿交加的小xx,便将她领回家。小xx一进家门,屋里正在玩耍的其他孩子全都捂着鼻子跑了出去,因为小xx身上衣服又破又脏,头上长满了头癣和癞疮,流着散着臭味的脓水,满脸污垢,整个人乍看上去,没有一处是完整的。

  看到xx这个样子,阿xx那作为女人最原始的母性,最自然的舐犊之情油然而生,她心疼地一把把小xx揽在怀里,眼泪哗哗地流下来:“可怜的孩子呀,你原本该是在妈妈的怀里撒娇呀,为什么会成了这个样子呀,要是妈妈看到这样,会心疼的。”

  阿xx烧了一锅热水,轻轻地将小xx浑身上下搓洗干净,换上暖和的衣服,给小xx做了一盘香喷喷的拌面。为了治好小xx头上的头癣和癞疮,阿xx从第二天开始,每天带小xx去医院上药。两个月后,小xx长出了浓密的黑发,复原了她那张清秀的脸。就这样,在阿xx这个没有丝毫血缘关系的维吾尔妈妈的一抱一洗一治疗后,改变了王xx一生的命运,让这个街头流浪没人疼的孤儿有了一个温暖的家,一份胜似亲生母亲的爱。

  直到现在,人到中年的王xx依然留着过膝的长发,她说,是妈妈给了她这头青丝,她要用这长发见证和铭记这份无私博大的母爱。如今,王xx和女儿的户口还在阿xx妈妈的户口本上,结婚十几年了,丈夫的户口本上还是一个人,她真不想把自己的户口从这个大家庭中迁走,在妈妈这里能待多久就待多久。命运不济,在王xx被收养的几个月后,她的继父又一病不起,看到

  几个衣不遮体的孩子蜷缩在一张破旧的毡子上,阿xx的心都快碎了,她默默地把王xx的哥哥和两个妹妹带回了家。1989年,王xx的继父金学军因病去逝,留下了金海、金花、金雪莲3个孩子,阿xx又义无反顾将这3个回族孤儿接到家里。

  被阿xx收养的这10个不同民族的孤儿们既是不幸的,又是幸福的,这些孩子们在这个家里重新获得了温暖,10个孩子都让爸爸妈妈给自己起了维吾尔族名字。王xx叫哈比扎,是“保护”的意思;王作林叫“切布”,意思为大树分出来的枝桠;王淑英名字叫“热孜亚”,春天的意思;王淑花叫“阿依古丽”,意思是月亮花;金花叫“玛丽亚”,意思是对父母好的女儿;金海叫“热马赞”,意思是男孩要像太阳一样热情、有力量;金雪莲叫“索菲亚”,意思是清秀、鲜亮,在收养的孩子里数她最小,也最受疼爱。名字就说明了一切。每一个名字都表达了阿xx夫妇的一种爱意和希望,同时又包含着一种承诺。

【篇四】小学生民族团结小故事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只花。”伴着这熟悉的歌曲,我想起了我们班的少数民族同学,而我最先想起的就是我们班唯一的维吾尔族小伙伴——帕xx。

  帕xx,是个漂亮的小姑娘,他的汉语说得很好,仿佛她就是汉族一样。她和我们相处得很融洽,而我们也没有因为她是少数民族而孤立她。在课间里,我们经常受到她的帮助。比方说这次,我和叶梓涵抱着沉甸甸的作业往班里走,路上碰到了帕xx,她一看到我们就走了过来说到:“我来帮你们抱吧。”她的热心深深的感动了我。她还经常在不是她的值日时,帮别人擦黑板、擦墙围、换水……,只要是她力所能及的她总是抢着做,而万老师也总表扬她乐于助人。在学习中,她虽然学习不太好,但她从没有气馁,她总是虚心好学,不会做的题,她都会向我们请教。就像这天,她有一道题不会做,她就开始问我,我仔细的给她讲,她也认真的听着,直到懂了才肯罢休。在体育上,帕xx也有突出的表现。跑步、跳绳、跳高都是她的强项,而且她在运动会的接力跑和跳大绳上都帮班级取得了荣誉……。我们和少数民族相处得很融洽,互相帮助就像一家人一样。但,最近本来和谐的民族之间被个别的----扰得不得安宁,希望这些矛盾早日化解。

  我真心希望五十六个民族之间能像歌中唱的一样“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篇五】小学生民族团结小故事

  在中国历史上,有不少以公主或宗室女下嫁蕃邦国王和亲的事例。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远嫁吐蕃,便是和亲情况的典范。在她的影响下,汉藏两族的友谊有了很大的发展,所以,今天人们把文成公主誉为最成功的女外交家实不为过。

  唐太宗贞观12年,松赞干布率吐蕃大军进攻大唐边城松州,唐太宗治理下的唐朝正值国富兵强,于是派侯君集督率领大军讨伐。大败吐蕃于松州城下。松赞干布只好俯首称臣,并对大唐的强盛赞慕不已,他在上书谢罪的同时,还特向唐廷求婚。

  唐太宗经过一番考虑,决定答应他的请求,于是在宫中选定了一个通晓诗书的宗室之女,封她为文成公主。文成公主原是唐太宗一个远亲李姓王侯之女,自幼饱读诗书,她虽然对遥远的吐蕃心存疑虑,却又充满了对新奇的向往,因而也就应允了。

  经过两个多月的准备,于贞观15年隆冬,一支十分可观的送亲队伍,在礼部尚书江夏郡王李道宗的率领下,护送文成公主前往吐蕃和亲。这支队伍,除了携带着丰盛的嫁妆外,还带有大量的书籍、乐器、绢帛和粮食种子;组成成员除文成公主陪嫁的侍婢外,还有一批文士、乐师和农技人员,几乎就象一个“文化访问团”和“农技队”。

  唐太宗深谋远虑,觉得只有千方百计地对他们从经济和文化上予以协助,使吐蕃在潜移默化中感激和追随大唐。文成公主实际上就是肩负着这项和睦邦交的政治任务而远嫁,这支送亲的队伍也是前去协助她完成这项使命的。

  唐朝文成公主嫁给藏王松赞干布的故事,流传1000多年了。汉藏联姻促进了民族团结,特别是对藏族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当时汉族的纺织、建筑、造纸、酿酒、制陶、冶金、农具制造等先进生产技术,以及历法、医药等都陆续传入了藏族地区。同时,汉族也吸收了不少藏族的文化。

本文来源:http://www.xtoonpix.com/xuexiziliao/164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