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xtoonpix.com--读后感】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简单来说就是看完书后的感触。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陶渊明诗赋读后感(合集三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篇: 陶渊明诗赋读后感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以忘言。

一直以来都很喜欢陶渊明的这首诗,喜欢的是他字里行间透出的那种超然洒脱,还有他平静详和的心态。那份属于心灵的安宁,那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每每读来都让我心醉不已,羡慕不已。“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何其轻松与惬意。反复品读才真正的读懂了诗人想告诉我们的深意:真正的安静不在于环境的喧闹或宁静,重要的是你自己内心的安宁。

陶渊明出生在连年兵乱的东晋,身边虽有不少士大夫、官员汲汲名利,而他不屑与之为伍,不为五斗米折腰,过着隐逸俭朴的田园生活,虽然,生活里也曾有断粮无炊的苦境,却让他在这样的生活里感受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意境,短短的一句“心远地自偏”刻画出的是诗人何等宽广的胸怀和何其超然的心态。好个耐人寻味的“心远地自偏”,远离开争名夺利的世俗你将拥有轻松;远离开纷纷扰扰的喧哗你会得到快乐;远离开纠缠难了的爱与失意你才能懂得幸福;远离开挣扎徘徊的迷茫你才会明白珍惜。

熙熙攘攘的尘世,人们重复演绎着一个个不可思议的故事,于是,月明风清的夜晚里流动的是浮躁,心静如水的背后隐藏着的是那无数的无奈,而我们在疲惫的跋涉里还是渴望着属于自己心灵的安祥属于生命的宁静。

我们需要一颗平静的心,一种平淡的心态:即使身处何种窘境,也一样的从容淡然处之。这是一种境界,是人们在这沸沸扬扬的世间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心远地自偏的超然。生活的忙碌奔波中,一路走来,物资富有了,可人们的精神灵魂归属何处,一种来自于灵魂深处的孤独会时时缠绕着我们的心,让我们疲惫。而这内心的不平静里,又有着太多太多的无奈和伤感!你是否意识到心灵那样的需要一种平静,你是否也在苦苦探询“心远地自偏”的真谛。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选择了归隐,在车马喧嚣中却能够细细体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超脱的意境,怡然于日起日落;王维处于庙堂之高,却能够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挥笔抒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绝妙画面,把酒饮欢。在铁马冰河的边塞,“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恢弘雄壮中,岑参细心地观察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感慨古人的洒脱和超然的同时,你还想到些什么?

问自己是否心静如水?问自己是否能感受心灵的宁静?其实,我眼里的宁静也不过如此:对待生活的曲折,多些热爱少些痛苦;面对别人的误解,多些宽容少些仇视;回顾爱情的经历,多点感恩少些怨恨;总结生命的得失,多一份平静少一份不平。如此的生活,即使再多的不如意,也不会失去自我心灵的那份安宁与洒脱。

笑看风云,顺其自然,享受生活,品味幸福,活着就是一种幸福的得到!

第二篇: 陶渊明诗赋读后感

田园之乐,乐在其中

——读《陶渊明集》有感

陶潜,字陶渊明,东晋末年大文学家。他的诗文不华丽,不矫情,仿佛山野里的一片野菊,不抢眼,却开得烂漫肆意,生机盎然。捧读陶诗,如登高山,如临深溪,如掬清泉,如品香茗,说不尽那份清悠雅淡,浸润心田。

陶渊明的诗文纯真质朴,清新自然。元好问说陶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评价极为中肯。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说“其文章不群,词采精拔;跌宕昭章,独超群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对陶渊明的文采也是推崇备至。陶诗艺术手法的活用和自然真淳的风格,与《诗经》是一脉相承的。尤其是他的四言诗,如“采采荣木,结根于兹。晨耀其华,夕已丧之。”叠字的运用,使得诗句音韵和谐;比兴的手法,令诗篇更具情趣。在陶诗中,还能读出“庄子”的味道。“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那种豁达开朗、超脱物我的大气令人颇受感染。最令人赞叹的是陶渊明在诗文中“无痕”的表现手法。虽用典,却似自家话语,与上下诗文皆能贯通,浑然一体;看似在状写景物,实则将内心所感一并融入,写景、抒情、议论并无严格的界限。“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似写“人境”,实写心境——诗人那远离喧嚣、淡然沉静的内心。“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正道出了诗人对于出道为官的自责自悔以及重返田园的暗自欣慰。

读《陶渊明集》,对陶公的为人也有了初步的认识。陶渊明自幼家贫,却能饱读诗书,思想中受到儒家、道家两派学说的濡染。他胸怀远志,却恰逢乱世,报国无门。在他的诗文中,渴望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诗句俯拾皆是。如“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描写了自己少年时宏伟的抱负。“脂我名车,策我名骥。千里之遥,孰敢不至”,抒发了诗人怀志奋起的心意。有些文学评论说陶渊明“消极避世”,我并不赞同这一说法。陶渊明生活的年代恰逢东晋与南北朝的交替时期,连年战争、时局动荡,陶渊明苦于出身庶族,不受重用,只能做做“参军”、“祭酒”这样的小官,眼看军阀割据、争权夺利的社会现实却无力改变,于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最终选择避离乱世,这实是无奈之举。辞官归田后陶公的选择是自食其力,用现在的话说,他做到了“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如此勤劳务实,怎能说他消极?即使深受老庄的影响,倡导顺应自然与天命,他也并不迷信于黄老之术。诗云“存生不可言,卫生每苦拙”,表明了他对“长生不老”的否定;“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表现了他脚踏实地的人生态度。最为难得的是,陶渊明能够荷锄躬耕,安享田园之乐。他不仅树立榜样——“舜既躬耕,禹亦稼穑”,以圣人之举劝人务农,还亲身参加实践——“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提起其中的乐趣,他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苏轼说他“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我觉得这番话对陶公的评价极为妥当,陶公为人真诚、坦荡、不虚伪、爱憎分明,其人品的核心词不正是一个“真”字吗?想来,也只有这样自然真率的人才能写出那样清新质朴的诗吧。

掩卷遐思,陶渊明的诗品与人品都给了我诸多启示:做人贵求真,教书务求实。生活可以忙碌、可以喧嚣,但自己的内心一定要沉静;世界那样繁华、那样精彩,但自己可以放慢脚步、品味多样人生。都说校园是一方净土,那么每一个班级就是一小块田园吧,只要在这块小小的园地里躬耕忙碌,不必等到秋天,其实每一天都能收获喜悦。

做一个踏实的园丁,始终保持着一颗纯洁素朴的心;做一个勤劳的园丁,在自己的“园地”里播种、收获;做一个幸福的园丁,分享小花小草成长的快乐„„

第三篇: 陶渊明诗赋读后感

陶渊明诗集中共有饮酒诗60余首,《陶渊明集序》中,萧统第一次提示了陶渊明饮酒诗的内涵,“有疑陶渊明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者也”,以其独特的审美视角解释了陶渊明饮酒诗的深意。古人云:杯中之物堪以乐,一饮魂销万古愁。综观陶渊明饮酒诗,亦可领略到诗人纯真而又质朴的个中乐趣。

其一,载酒去尘网——“素位之乐”。

陶渊明一生追求“真”、“朴”、“淳”、“自然”,主张回归率性而为的“自然之乡”,憎恶曲意逢迎的官场生活。早年虽有过鸿鹄之志,但都在黑暗浑浊的社会大氛围中磨平了棱角。出于生计考虑虽多次为官,但诗人并不快乐,并慨叹自己的为官生涯是“误落尘网中”。可见,诗人对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何其急切!

晋元兴二年癸卯,诗人因母亲去世,居忧在家,作《和郭主簿》二首,第一首中有“春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弱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四句,邱嘉穗《东山草堂陶诗》卷三评曰:“此陶公自述其素位之乐,其不以贫贱而慕於外,不以富贵而动於中,岂矫情哉?”今岁“园蔬有余滋,旧谷犹储今”,消阴中夏,南风拂裳,闲游“六艺”,“弱子”咿呀学语,嬉戏一旁,高兴之余载酒挥觞,尽享人伦之乐,自是趣味横生。此时陶渊明深切感受到脱离“心为形役”的畅快,便欣然写道:“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

其二,有酒且为乐——“乐天之学”。

陶渊明归田之后的诗《和刘柴桑》中有“谷风转凄薄,春醪解饥劬。弱女虽非男,慰情良胜无”四句,吴瞻泰《陶诗汇注》卷二评曰:“此诗是靖节乐天之学。”躬耕田野,东风已“凄薄”,薄酒一杯可以解除疲劳,虽说浊酒不如佳酿,但用以调节情趣却是有胜过无的,既有之则安之,正是诗人“乐天知命”人生观的体现。

又如《游斜川》中“中觞纵遥情,忘彼千载忧。且极今朝乐,明月非所求”,正如诗人所说“去去百年外,身名同翳如”,无须太顾虑百年之后的景况,“有酒且为乐”,便是人生快事。再如《杂诗》其四中的“一觞虽独进,杯尽须自倾”,《饮酒》其九中的“虽无挥金事,浊酒聊可恃”等均是诗人知命而乐天的精神体现。

其三,斗酒聚比邻——“惜时达乐”。

陶渊明并没有象当时的一些“隐士”一样,啸聚山林,远离人烟,而是“结庐在人境”,在“与人聚”的自然生存状态中挥洒性情,亦是别有一番乐趣。

《归园田居》其五中有“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日入室中暗,荆薪化明烛,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几句,邱嘉穗《东山草堂陶诗》卷三评曰:“前者(其四)悲死者,此首念生者,以死者不复还,而生者可共乐也。故耕种而还,濯足才罢,即以斗酒只鸡,招客为长夜饮也。”诗人开荒南野,免不了稼穑扶犁,与农民一样辛勤耕耘。劳作之后与邻居相聚饮酒,酒酣之时,慨叹光阴易逝,欢乐太短,于是众人通宵欢饮,把酒达旦。正如孙人龙辑《陶公诗评注初学读本》卷一所言:“(此)田家真景,令人悠然。”又如《杂诗》其一“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中所体现出来也正是这种“惜时达乐”的人生态度。

其四,衔觞图共饮——“好德乐道”。

陶渊明不同于老子“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思想,他认为人的性灵相知在于沟通,在于心与心的交换,而不是将真情藏于冷峻,一味地去追求超脱尘世,这是典型的田园君子的“好德乐道”思想。

《答庞参军》中有“我有旨酒,与汝乐之”、“送尔于路,衔觞无欣”、“岂忘宴宾”的句子,孙人龙辑《陶公诗评注初学读本》卷一评曰:“(此篇)高雅脱俗,喻意深阔,交情笃挚,妙能写出。”这一首诗中的酒反映了诗人的心理渐进过程,将诗人“好德乐道”的思想尽情展现出来。其一、二分别写“我之所好”及“以求同好”;其三则写“同好”之人既来,何不以酒招待,以求同乐。主客因旨趣相投,才有“一日不见,如何不思”的真挚情感;其四则是分别之酒。世上知音本来就少,而今匆匆聚首,心里的话还没有说尽,就要分别,“同德”的朋友不知何日再闻消息;其五则为担忧之酒,魏晋社会动荡,“王事靡宁”,庞参军奉刘义隆大王之命,“作使上京”,此去前程未卜,一杯薄酒表深情。整首诗充满了对友人的关切之情,读之感人,味之泪下!

陶渊明饮酒诗风韵独具,但得“乐道”如何不饮?读陶渊明的诗如品酒,诗外有酒气,诗内怡性情。

本文来源:http://www.xtoonpix.com/xueshengzuowen/166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