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xtoonpix.com--讲话致辞】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以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了生动阐释,别开生面的形式、丰富详实的知识、全面深刻的政策解读使其一经播出就广受好评。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平语近人——天下之治在人才观后感10篇精选,希望大家喜欢!

平“语”近人——天下之治在人才观后感10篇精选

  平语近人 ―天下之治在人才观后感1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10月17日,中央广播电视台《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播出第十集,选取了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使用的“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等典故。从如何识别人才、如何培育人才、如何使用人才三个角度,集中阐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才观。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人才是治国的基础,是事业成败的关键。要想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形成天下人才聚神州,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崭新局面,首先就是要能够识别人才。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人才的首要是德才兼备。千百年来,中国的文化当中一直强调“德”这个字,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也就是说,要能树立爱国爱民的大德情怀、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社会公德、做到克己奉公、清正廉洁的私人品德,这样的人才能称为人才。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到今天,我党的事业进入了新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面对不断出现的新机遇、新问题,唯有改革创新,才能让我们保持前行的动力,因此,改革创新,也是人才的重要标准。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更多的机遇留给勇于和敢于、善于改革创新的人们。面对新的事业,只有“敢为天下先”,锐意进取,不断创新,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发展道路,不断前行的人才能成为人才。

  为官避事平生耻,人才必须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能有多大成就”,担当大小,体现着人才的胸怀、勇气、格调。唯有拥有了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才能在遇事不推诿、不回避,面对改革事业的硬骨头、才能有勇气攻坚克难,面对干部作风顽疾,才敢“苍蝇、老虎一起打”。今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充分调动和激发干部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意见》也从侧面反映了责任与担当对于人才、干部的重要性。

  在今天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有理由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让我们每个人都去努力成为一个国家需要、民族需要、时代需要的人才,成为一个德才兼备、勇于改革创新、敢于责任担当的人才。

  平语近人 ―天下之治在人才观后感2

  本集通过三个部分阐述总书记的人才观,对什么是人才、怎么培养人才、如何使用人才分别阐释。

  第一部分:什么是人才,即人才的标准问题,选人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选用总书记的用典是“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然后进一步阐释总结,爱国爱民、理想信念、实干肯干、改革创新、责任担当,这五条选拔人才的标准。第二部分:怎么培养人才,提出了怎么培养人才的问题。选用总书记的用典是“宰相起于州部,猛士起于卒伍”。然后进一步阐释总结,成才离不开读书学习、成才离不开锻炼、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和氛围。第三部分:如何使用人才,提出了怎么使用人才的问题,即人才的任用问题。选用总书记的用典是“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然后进一步阐释总结,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用人所长避其所短、不拘一格三个任用人才的要素。

  当今世界,中国日益成为全球化的重要力量。在此背景下,全球人才的洋流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回中国去”渐成越来越多留学生的主动选择。一份中国留学生归国就业趋势调查报告显示,近5年来,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就业数逐年增加。10年前,中国每送出3人留学,只能迎回1人;现在,八成人选择回来。“祖国需要海归,海归更需要祖国”,一位海归如此总结。

  被称为本世纪以来最大的海归潮,折射出的正是“中国吸引力”。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中国有世界上最好的创新创业风气。“读十本成功学的书,不如去中国试一试”,中国成为机会的代名词。与此同时,当不少国家转向保守、收紧海外人才政策,中国却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心态招贤纳士。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时的庄严宣告,“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我们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韩愈的文章讲的是自身怀才不遇的愤懑,但又何尝不是对错配位的人才资源的惋惜。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由于长期形成的身份、编制等体制性障碍,社会上有很多人才,很难加入到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队伍中来,而一些党政干部又因为传统的观念,怕“失身份”,怕“不稳定”,不愿意加入到企事业单位去工作,导致整个干部队伍缺乏进出,死气沉沉,欠缺活力。然而不论体制内外,所有的人才实质上都是在为了实现中国梦而共同努力的,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骨干力量。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放开了人才交流的通道,对于整个社会的人才流动是一件极大的利好。高校的科研人员,可以更好地把自己的发明创造开发利用,接入市场,带动经济发展,产生经济效益;想转型的事业单位人员,也可以大展拳脚,一展宏图;既发挥出市场决定性作用,也发挥好党管人才的制度优势。

  平语近人 ―天下之治在人才观后感3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十集“天下之治在人才”,通过三个部分阐述总书记的人才观,对什么是人才、怎么培养人才、如何使用人才分别阐释。阐述了培养使用人才的重要性,治理国家需要人才。

  古往今来,用贤是治世重要的一部分,为政之要,惟在得人”,这里讲的人才的重要。我们国家历来尊重人才,这个传统是要贯穿我们整个中华文化中的。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我们党始终把知识分子工作视作党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一贯重视人才问题对于执政兴国的重要作用。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韩愈的文章讲的是自身怀才不遇的愤懑,但又何尝不是对错配位的人才资源的惋惜。由于长期形成的身份、编制等体制性障碍,社会上有很多人才,很难加入到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队伍中来,而一些党政干部又因为传统的观念,怕“失身份”,怕“不稳定”,不愿意加入到企事业单位去工作,导致整个干部队伍缺乏进出,死气沉沉,欠缺活力。

  突破人才流动的体制“壁垒”和编制“禁锢”,大胆打开党政机关的大门,通过直接引进高等人才、面向社会公开招考等办法,使得优秀的社会人才可以加入到党政干部的行列,将大大增加党政机关的队伍活力和执政能力。同时,鼓励党政干部跨行业、跨领域、跨区域、跨层级交流,鼓励“体制内”干部到面向经济市场,面向基层民生的第一线去,既可以加强社会力量对党对政府的凝聚力,又可以培养干部自身,保持与群众血与肉的联系。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打破人才禁锢体系,加快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定将顺利实现。

  平语近人 ―天下之治在人才观后感4

  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将于10月8日至19日在央视综合频道晚间八点档播出,10月17日晚播出第十集《天下之治在人才》。

  ““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习总书记通过这段话告诉我们要不断加强人才的培养,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首先要加强道德的培养,人无德不立。

  “历朝历代都高度重视县级官员的选拔任用。古人早就总结出,宰相起于州部,猛士起于卒伍,这样的历史现象。历史上,许多名人志士为官从政是从县一级起步的。”习总书记通过这段话告诉我们,要注重在基层的锻炼,只有在基层得到锻炼,才能以后更好得胜任工作,才能有一颗与百姓同心的心境,才能建设更好的中国。

  ““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尊重人才是中华民族的悠久传统。”习总书记通过这段话告诉我们人才的重要性,人才工程建设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意义,我们应该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重视,提高社会对人才的尊重,以提高高端人才的工作积极性。

  平语近人 ―天下之治在人才观后感5

  近日,我通过观看《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天下之治在人才,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要想形成人才“聚集”效应,发挥高层次人才在地方建设中起到的“智囊”作用,首先要付出,人才作为“才”,需要有其发挥才能、施展抱负的平台。使人才的专长和中国发展的需要紧密契合,为人才施展才能、实现事业梦想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关键是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做好团结、引领、服务工作,真诚关心人才、爱护人才、成就人才,在全社会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关键是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做好团结、引领、服务工作,真诚关心人才、爱护人才、成就人才,在全社会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毋庸置疑,人才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最为重要的保障。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才和人才工作,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人才强国建设步伐,推动我国人才事业蓬勃发展,不断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引领支撑作用越来越强,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不同专业特长、不同职业岗位、不同成长经历、不同能力水平的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各展其长、相互促进,积极投身党和人民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聪明才智,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

  我们要在工作和实践中发现人才、培育人才、凝聚人才、用好人才,积极倡导科学的人才观念,努力培育尊重人才、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不断开创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政治上信任、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为他们发挥聪明才智创造良好条件。而广大人才要增强国家担当和社会责任,带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模范行动影响和带动全社会。

  平语近人 ―天下之治在人才观后感6

  近日,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创作的《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火”了。该节目以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文章、谈话中所引用的古代典籍和经典名句为切入点,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了生动阐释,别开生面的形式、丰富详实的知识、全面深刻的政策解读使其一经播出就广受好评。其中的一集是讲述《天下之治在人才》,观后感触颇深,久久难以释怀。

  习主席指出:“至天下之治在人才。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没有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难以顺利实现。”时代呼唤人才,人才推进事业。当今世界,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最宝贵的战略资源,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了人才优势,谁就拥有了竞争优势。

  要有爱才之心,努力做到“尊贤崇能”。我们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牢固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切实实行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政策措施,大力优化有利于人才成长的体制、机制和环境,把每一个人的潜能和价值都充分发挥出来。

  要有识才之智,努力做到“知人善任”。识才是人才选拔和使用的首要环节,只有把人看准,才能把人选好用好。识别人才的关键是考察人才。考察准确,任用才能得当;考察失真,用人必然失误。要坚持走群众路线,充分发扬民主,注重“人民公认”,切实做好人才考察工作。

  要有育才之术,努力促使“人才辈出”。克服“重使用,轻培养”的倾向,树立用养并举的人才观念,既重视现有人才的使用,又重视对现有人才的进一步培养;既用好现有人才,又注意培养后继人才,抓好接班人工作,努力造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

  平语近人 ―天下之治在人才观后感7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人才工作方略,而基层是毛细血管,也是末梢神经,体现着整个党、整个国家的健康状态,基层的发展最能体现出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基层建设要开创新的局面,基层干部一定要有新气象和新作为,要把握好政治方向,提高各项能力。天下之治在人才,基层之理在干部。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刻阐明了严密党的组织体系的着力点。要树立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推进基层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这就要求基层干部起到先锋引领作用,做一名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基层干部要迅速行动起来,以更饱满的热情、更积极的态度把总书记的思想精神落到实处,开创基层工作的新阶段。

  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基层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一些基层党组织部门存在的领导弱化、党建缺失现象,必须坚决扭转,要加强基层干部思想教育,在精神上多补“钙”。同时要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尊崇党章,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定力,沉得下去才能浮的上来,打铁必须自身硬、打好必须信念坚。基层干部必须对党忠诚,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明晰自己人民公仆的身份,基层干部要踏踏实实为人民服务。干部业绩在实际,干部名声在民间,基层党员干部多到群众中、多在乡语交谈中了解民事民情,做出的工作才能让组织放心,内心要有“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的追求,要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时刻牢记总书记的指示,永远挂念老百姓的冷暖,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到工作实践的方方面面。

  发挥先锋模范引领的作用,基层干部要做到勤政务实。干部干部,干字当头,真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才是好干部,基层不需要,也容不下做样子、混日子、要位子的“官油子”。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这就要求基层干部领导有力,掷地有声,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当好火车头,把好方向、带好速度。勤为政、务在实,只有基层干部撸起袖子加油干,甩开膀子卖力干,才能搞出效果来,做出成绩来,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目标贡献力量。

  挑起艰苦地区、岗位的重担,基层干部需要敢担当也要能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选人用人上体现讲担当、重担当的鲜明导向,把敢不敢扛事、愿不愿做事、能不能干事作为识别干部的依据。敢于担当不是一句空喊的口号,也不是文件上冰冷的文字,而是要落到实处,体现在实际行动中。敢担当也得能担当,既要有勇气,也要有能力,思维活跃、勇于创新、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基层干部应该去艰苦地区、艰苦岗位工作,积累经验、增长能力,干重活、打硬仗才更能锻炼出来一身好本领。

  牢记“堤溃蚁孔,气泄针芒”的古训,基层党员干部要老实做事,干净做官。党中央开展的整治“蝇贪”专项斗争,就是要着力解决一些基层干部被侵蚀的问题,以达到净化基层组织生态的目的。基层干部要明白当干部是为了什么,在自己的岗位上应该干什么,走好从政的每一步,谨慎走才能踏实干。“修己以安百姓”,强化自身修养,防微杜渐,严于律己,开展工作时讲原则、守规矩,与道德底线、法律底线始终保持安全距离,做到总书记所要求的“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当一个干干净净的干部。

  千秋基业,人才为首;强基固本,干部为先。新时代下好干部的五个标准正是检验基层党员干部的原则,政治关、品行关、作风关、廉洁关都需要谨慎,不能踩雷,通过不断增强基层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赢得他们的信任和拥护,继续昂扬奋斗热情,基层干部要以更好的状态、更实的作风团结带领基层人民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

  平语近人 ―天下之治在人才观后感8

  《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十集:天下之治在人才,阐述了习总书记的人才观。什么是人才?习总书记的标准是“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古往今来,一直坚持着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人才要如何培养?习总书记说“宰相起于州部,猛士起于卒伍”,成才离不开读书学习、成才离不开锻炼;如何正确选拔人才?习总书记的用典是“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要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用人所长避其所短、不拘一格三个任用人才。

  以德为先定人才。“政者,正也。”想要成为好干部,首先要成为“好人”,成为“君子”。在《平“语”近人》提到,如果有才而无德,这叫什么呢?这叫小人。才华固然很重要,德行更加重要,德行、品德是才华的统帅,而才华和才能是德行的辅助因素,正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

  艰苦奋斗就人才。任何美好的理想,都不会唾手可得,都需要经过不懈努力,而广大的基层永远是培养人才的沃土。自强不息、艰苦奋斗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必须落实到每个人的行动上,也正如习总书记说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作为青年干部的我们应立足本职、埋头苦干,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用勤劳的双手、一流的业绩成就属于自己的人生。

  不拘一格聚人才。古往今来,选人靠一人之智、一人之明,靠“伯乐相马”,有识之士都主张用人要不拘一格。在新时代的今天,用人不要唯学历,不要唯身份,不要唯资历,要敞开宽阔的胸怀,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广纳贤才,让人才的功效最大化,汇聚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读平“语”,重温那些讲人才的经典篇章,去感受、去领悟什么是“天下之治在人才”。在今天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努力地去成为国家需要、民族需要、时代需要的人才。

  平语近人 ―天下之治在人才观后感9

  平语近人》第十集:天下之治在人才提到了“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在中国古代浩如烟海的经史典籍当中,像这样的讲人才的经典句子有很多很多,而它们讲的都是同一个道理,人才是治国的基础,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关于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有很多重要的论述,在这些论述当中也有很多精彩的用典。我们通过解读总书记的这些用典,来深刻地领会他的人才观。

  2016年4月19日,习近平主持召开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谈到说人才是第一资源。古往今来,人才都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我说过,要把我们的事业发展好,就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干一番大事业,就要有这种眼界、这种魄力、这种气度。

  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哪个国家拥有人才上的优势,哪个国家最后就会拥有实力上的优势。据统计,人才优先发展的引领作用不断凸显,特别是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制造2025”、脱贫攻坚等重大国家战略中,人才“红利”不断筑牢跨越发展的基石。据统计,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已攀升至35%,人才贡献率达到32.5%。因此,要广纳人才,开发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人才资源,完善人才引进政策体系。重点引进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战略型人才和创新创业的领军人才。要放手使用人才,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既要重视成功,更要宽容失败,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让他们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

  平语近人 ―天下之治在人才观后感10

  《天下之治在人才》是《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十期的主题,如何形成天下人才聚神州,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崭新局面,就是对人才选用、人才培养、人才任用的考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的论述中有很多用典,通过解读这些用典,不仅能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才观,还能了解新时期中国对于人才的定义与要求。

  爱国爱民,培养坚定信念的人才。“位卑未敢忘忧国”,爱国诗人陆游被罢免之后,心中任发自肺腑地表达一片爱国爱民之心。人才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爱祖国、爱人民,是国家观的核心内容,在实践锻炼中谨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坚守理想与信念,坚定走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基层锻炼,培养实干肯干的人才。 韩非子《显学》中提到“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不论古今基层是人才的汇聚之地,也往往是人才的成长之地。“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获得。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习近平总书记通过他本人在梁家河大队知青的经历,告诉青年党员干部们,基层永远是培养人才的沃土,实干肯干,了解百姓所需所想所虑,做事主动全面周到,才可成就人才。

  创造环境,培养改革创新的人才。《周易》中有“通则久、变则通、穷则变”,表面了世间万物的规律都离不开与时俱进,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改革创新。新时代背景下,塑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大环境,从人才计划到人才政策的培养工程,从人才引进到人才落户的激励机制。牢记“人才是发展的第一资源”,因地适宜,不断催生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动能,着力增创人才引领发展的新优势。

  责任担当,培养以德为先德人才。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提到“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习近平总书记到北京大学和师生座谈的时候引用了这则典故。才华是道德的辅助,而道德是才华的统领,才德俱全者为圣人,才德不具者为愚人,德胜才者为君子,才胜德者为小人。人才要做到才德兼备,更要以德为先。道德端正、肩负使命、责任担当,才能以上率下,以身作则,是人才所为。

  古有《史记·鲁周公世家》:“平易近民,民必归之”,现有平“语”近人,人才必强之。时代之语,是动力的源泉。

本文来源:http://www.xtoonpix.com/shiyongwendang/122859/